1938年,日军要进攻国军石灰阵地,一个“汉奸”主动要求带路,讨好地说:“能为太君服务是荣幸!”日军自然高兴,可到了打仗当天,日军肠子都悔青了…… 1938年,日军计划对中国国军的石灰山阵地发动进攻,在杭州富阳地区的一场战事就此展开。 这场战役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当地木匠,名叫潘木匠,他以手艺闻名乡里,生活中只有年少的女儿为伴,父女俩靠着木工维持生计,日常虽简朴却温馨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潘木匠减少了外出劳作,担心女儿的安全,但他本人还是被日军强行抓去做工,目睹了日军的残酷暴行。 在一次短暂的回家探望中,潘木匠发现女儿不幸遇害,遭受日军侵犯后身亡。 悲痛欲绝的潘木匠安葬了女儿后,决心要为她复仇。 他找到国军129师的指挥官胡达,诉说了家人遭遇,胡达和部下深表愤慨。潘木匠提出要返回日军营地搜集情报,以便协助国军反击,这一建议被胡达采纳。 此后,潘木匠返回日军身边,表面上讨好日军,实则暗中观察日军动向。 当他得知日军即将攻打石灰山阵地时,立即向胡达送去了情报。 基于潘木匠的准确信息,胡达制定了伏击计划,在石灰山部署兵力,准备一举歼灭敌人。 潘木匠为了确保计划成功,主动要求为日军带路,声称熟悉当地地形,能避开国军主力。 日军欣然同意,在战斗当天,潘木匠引导日军队伍穿越山林小路,实际上是将他们引入了国军的预设伏击圈。 等日军察觉时已为时过晚,国军发起了猛烈攻击,手榴弹和机枪齐射造成日军大量伤亡。 气急败坏的日军朝潘木匠开枪泄愤,他在临终前呼喊复仇心愿后牺牲。 这场伏击最终消灭了700多名日军士兵,成为抗日战事中的一次关键胜利。 战后,胡达指挥士兵妥善安葬了潘木匠,并在墓碑上刻上“抗日英雄”字样,以示敬重。潘木匠以平凡之躯完成了非凡之举,他的故事在富阳地区流传开来。 时光流转,潘木匠的事迹未因岁月而被遗忘,在近年的纪念活动中得到了新的关注。 杭州富阳抗日纪念馆专门设立了展区讲述他的故事,结合历史档案和实物展示,强调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奉献精神。 当地社区在潘木匠的安葬地周边修缮了纪念设施,成为后辈缅怀历史的场所。 富阳地方政府官员在采访中提到,潘木匠的义举体现了中华儿女不屈的血性,值得后人铭记。 央视新闻网《抗战英雄系列报道》在相关专题中,使用了历史资料采访当地居民的口述记录,证实了这一事件的持续影响。俗话讲得好,“英雄不问出处”,像潘木匠这样的小人物也铸就了伟大民族精神。 信息来源: 央视新闻《抗日战争英雄故事》系列报道 杭州富阳抗日纪念馆馆长访谈实录 富阳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撰资料